在钢琴教学蓬勃发展的当下,大部分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开启音乐大门。然而,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较为保守,如同被一层厚厚的壳包裹,难以跟上时代的节拍。

 

这类教师过度依赖传统的民间教学经验,对科学教学理论的运用较为生疏。以远端指尖关节的教学为例,在他们眼中,固定远端关节是不可动摇的准则,指尖塌指,即折指,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一旦学生出现塌指现象,他们只会一味斥责,全然不去探究背后的真正原因,更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带着塌指问题反复练习却始终得不到改善,内心的挫败感会不断累积。长此以往,学生极易丧失学习信心,认定自己没有学琴天赋,最终无奈放弃,白白断送对音乐的热爱,实在令人惋惜。

 

从生理和运动学原理来看,学生塌指往往是由于缺乏对关节的自主控制能力。手指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肌肉、骨骼以及神经系统的协同运作。对于初学者而言,肌肉力量薄弱,神经对动作的控制也不够精准,尤其是难以控制远端关节。其中,指尖第一关节作为离神经控制最远的关节,信号传导距离长,神经指令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衰减或偏差,其控制难度更大,所以塌指现象在初学者中实属正常。正因如此,它才更需要进行大量针对性训练,以强化神经对其的控制。

 

从生物力学角度深入剖析,手指在弹奏时,力的作用与重心的变化紧密相关。手指塌指本质上是进入了被动的骨支撑相位,这是一种正常的运动状态,因其借助骨骼支撑,是最省力的方式,在营造柔弱音色或弹奏延迟性强音上有独特优势。当手指触键时,冲力的大小会使重心位置发生改变。若重心偏向外侧,手指需要主动向外伸展,以维持平衡,避免跪指(即手指以错误的姿势触键,类似膝盖跪地的形态);若重心偏向身体一侧,适当弯曲远端指尖关节,才能保持稳定、不塌指。这就如同开车时保持方向盘直行,并非双手静止不动,而是要根据路面斜坡等因素,适时向左或向右微调,通过不断调整来维持直线行驶。在钢琴演奏中,这种对关节的动态调控能力,才是实现稳定、准确触键的关键。

 

通过对手指远端关节进行主动控制练习,是快速纠正塌指的最佳方法。针对性训练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肌肉记忆,增强对关节的掌控。可不少老师却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一味强调固定关节,拒绝接受新方法。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主动控制练习并非鼓励随意塌指,恰恰相反,是帮助学生掌握自如控制关节的能力,从而在需要稳定支撑时不塌指,在追求特定音色效果时又能合理运用塌指。

 

在实际的演奏舞台上,诸多知名钢琴家的表现便是有力的证明。像郎朗、李云迪等演奏家,在演奏时对塌指技巧运用自如。演奏抒情曲目时,他们巧用塌指营造出柔软细腻的音色。在快速弹奏片段,又能精准控制不塌指。弹奏开放性极强的和弦时,借助塌指强大的天然支撑力,让声音饱满有力。在他们的演奏视频中,都能看到根据不同情境灵活切换塌指与不塌指。这充分说明,真正的控制是可塌可不塌,根据乐曲的需求灵活运用。所以教师不应一看到塌指就谈虎色变,而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演奏需求,合理地运用这一手法。

 

但当有教师尝试运用第一关节主动运动的方法引导学生练习时,守旧的教师却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抵触新方法,一方面可能是出于维护自身权威的本能,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改变教学方法意味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他们,害怕在这个过程中失去掌控感。

 

这些守旧的教师就如同鲁迅笔下《药》里迷信人血馒头的人,盲目遵循旧习,却从不思考其合理性。尽管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毫无成果,但在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我们期待这些教师能够早日转变观念,积极学习科学的教学理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为助力解决琴童塌指难题,不妨尝试使用帅巴赫屈伸练习器。它依据生物力学原理精心设计,拥有发明专利,经大量琴童试用验证,在短短两个星期内,就能有效帮助他们改善塌指问题,广受好评。有需要的老师,欢迎试用,一同为琴童的钢琴学习之路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