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定型练习曲介绍

( 作者前言)

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s) 是人体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的高级形式,是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 学说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神经生理学家伊凡·彼得罗维奇·巴普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1936)于1923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医学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中的一个生理学名词概念,通俗理解为:习惯成自然

俄国神经生理学家伊凡·彼得罗维奇·巴普洛夫

(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1936)

练琴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动力定型过程,也是封闭式运动技能(closed motor skills)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反射过程。练琴讲究正确的方法和内容,目的是为了追求技能在练习过程中的高效转化。


那么什么才是促使练琴动力定型的主要因素呢?

我们知道,乐曲演奏技术中的困难,主要依靠练习曲来解决的,而练习曲中的动作技术困难又依靠什么来解决?

这里为我们引出了一个机能训练的概念:

机能,即:细胞、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这里可以理解为演奏肢体的运动能力。


音乐教师们都很清楚,机能≠技术,但是,技术的发挥,必须依赖肢体机能的支撑,没有好机能,就一定没有好技术的发挥,所以,在音乐意图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好的机能训练+好的技术训练=好的演奏技能

学琴都是从模仿动作过程和声音结果开始的,动作执行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奏质量的好坏。

虽然,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传统的练习曲之前,还缺少了一个建立优质条件反射能力的机能训练环节,但动力定型的理论应用,很快从原来的生理学范畴扩展到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并向我们清晰地证明:建立优质单一条件反射以及它们的严谨排序,是动力定型的前提,这就等于间接地告诉了我们:正确的动力定型是机能与技术有机结合的结果,错误的动力定型是学琴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那怎样才能将单一优质条件反射以及它们的严谨排序介入到演奏训练中?

我们知道,人的习惯有好有坏,好习惯是刻意培养和遵从的结果,而坏习惯往往都在无意中形成。虽然我们总是强调老师对技术监察纠正以及家长配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几位老师或家长能够对学生的练琴进行全程监察,及时纠正偏差呢?

理论上,假如个人的学习意愿,加上老师和家长的对学生练琴的全程监察纠正,业余学琴的成功率(不等于成材率)完全可以达到90%以上。但由于演奏技能学习的特殊性,老师除了每周1-2课,其余更多的练习时间几乎不可能帮助学生纠正偏差,因此,动作技术训练监察纠正的有效执行比例,往往就这样演变成了学琴成功率的比例(天才除外)。

综合各地统计数据,全球业余学琴成功率平均不超过10%,也就是说,100个业余学琴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只有不到10个人能够真正把握动作要领,掌握演奏技能,实现演奏作为一种娱乐习惯并长久延续,其余90%的人会因为各种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无法掌握或难以恢复演奏技能而逐步被迫停止或放弃了演奏,行业现状也反应出一个问题:我们虽然做到了让自己如何“教好琴”,却对学生如何“学好琴”往往爱莫能助。

学琴过程中,由于动作技术监察纠正这一重要环节的实施难度,导致了学琴成功率的理论结果与实际结果差距甚远,这就不得不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练琴中,动作技术“监察纠正”的责任应该交给谁?

经过漫长的探索我们最终发现:“解铃还须系铃人”,能担此重任的,莫过于练习曲本身,因为只有练习曲才有可能真正陪伴练琴过程,唯独它,天然具备了完成“监察纠正”这一使命的基本条件。

这就涉及到练习曲的创作方向和方法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更大比例地借助科学手段,对练习曲的结构赋予崭新的内容,让它含有更多“自动引领”和“自然监察纠正”的成份,减少那些过多依赖“人工监察纠正”的奢望,这个长期困扰人们学琴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业余学琴的成功率也会因此得到大幅度提高,练习曲的价值和写作方式也将被重新评估与重新对待,这就是动力定型练习曲概念产生的缘由。

然而,任何概念的实现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 1452-1519)绘出的第一幅人体骨骼系统解剖图,到1923年条件反射学说的出现,直到1954年肌丝滑行理论的最终确定,时间跨度超越了400年,人类才有机会第一次对人体自身的运动系统有了整体的认识,这才奠定了人类研究自身动作规律的科学根基

体育界率先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结合运动学、动力学,在遵从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质量守恒等科学定律的基础上,根据各项体育运动不同的特点和训练需要,开始了大规模深入探索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旅程。进入80年代后,由于计算机突飞猛进发展与普及应用,又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体育界从此摆脱了仅凭直觉来捕捉和完善动作的原始落后训练方式,运动生物力学逐步深入人心,发展成为一门对体育运动的教学与实践具有高度指导意义的学科,一门全球体育学院学生和运动教练谁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相比之下,音乐界在演奏动作训练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仍然一潭死水,无动于衷。其实,隐性刚需和成功希望都摆在眼前:主动拥抱运动人体科学吧!

法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夏尔·路易·哈农(Charles-Louis Hanon 1819-1890)在19世纪那样的年代,仅凭对运动人体科学有限的认知,都已创造出哈农钢琴手指练习的神奇与辉煌,那么在21世纪科学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错失良机,拒绝新学科研究成果对我们的慷慨赠予?

法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夏尔·路易·哈农

(Charles-Louis Hanon 1819-1890)

我们从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促进演奏动作技术快速进步更具说服力的科学依据,根据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我们得知,具有最兴奋的大脑皮质部位所完成的活动才是有意识的,通过这种部位最容易建立新的暂时联系,形成演奏目的所需的动作条件反射,即:击触琴弦达到预期物理振荡频率的动作条件反射,这是一种区别于其它任何一种体育运动形式的肢体条件反射。


同时,肌丝滑行理论一直在向我们频频招手:运动单位的依次募集、肌肉拉长- 缩短周期功效的应用、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与被动不足效应、外力与内力的关系、重心转移与运动轨迹的关系、结蒂组织弹性势能的利用与控制、支撑相位和摆动相位的连接与交换,关节转动中的惯性与转动惯量、冲量与缓冲、力与力矩、位移与角位移、速度与加速度、角速度与角加速度等等,这些与我们克服演奏技术瓶颈息息相关的科学概念和演奏生物力学的因素都应该目的明确地植入到练习曲中。

肌丝滑行学说

因此,我们力求在动力定型练习曲中创建这么一种东西:它既要符合乐器的演奏法,又要符合大脑神经功能中确认和记忆排名这两个收录特性,还要符合肌肉系统、骨骼系统的运动生理功能以及运动学、动力学中各种理论原则。

这是一种为使机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有效结合而高度提炼、为攻克各项演奏技术而精心设计、充满演奏生物力学成份、能够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灵敏度迅速提升,有效引发和调动演奏动作动力发挥与控制,并能实现演奏动作快速动力定型的练习音型模块,我们称之为“动力模块”,它有别于传统练习曲中的练习音型模块或指序练习模块,“动力模块”的功效在于快速诱发并建立动作的内在感觉,即:将传统器乐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用语言难以表达的肌肉发力顺序、发力组合和发力时相,通过“动力模块”的练习形式固定下来。而传统练习曲中的普通练习音型模块,其作用仅限于看得见、摸的着的技术与音乐意图的局部关联。然而,没有动作感觉的建立(分化),就谈不上动作的巩固和自动化,更谈不上动作与其它任何东西的关联,练习曲应该含有更多强化动作感觉建立的系统因素,这是练琴功效能否高效转化成演奏技能的关键点。

由于大脑注意力的容量是有限制的,这种简单的“动力模块”,更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技术动作形成的过程,以强化动作形成的过程标准,在大脑皮质最适宜的兴奋状态下快速建立演奏动作感觉,从而有效加速实现技术动作的目标标准。

动力定型练习曲是帅巴赫模式(Seitbach Modell)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琴上直接的独立训练模式,又是帅巴赫练琴操功效的细化以及伸延到每一门乐器的训练功效转化形式。它以建立演奏动作感觉为目的,借助“动力模块”的功效,运用“动力模块”搭建的特殊音型结构作为音乐创作素材,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神经- 肌肉反射机制的基本规律,按照泛化(generalization)阶段、分化(differentiation)阶段、巩固(Consolidation)阶段和自动化(Automation)阶段中每个技能形成时段的肢体反应特征,将动力模块分解成含有因果关联的纵向分解以及含有复合指序重复的横向分解,密集投放与深度渗透到练习曲的每一小节的每一角落,以科学的设计,向分化阶段重点倾斜,创造出既符合演奏技术发展需要的机能训练对应因素,又符合人体机能生物力学规律的体内、体外最佳训练环境,在神经注意力耗能最小的状态下,自然引领练习者的演奏动作走向动力定型,以此实现简易而高效的训练目的。

动力定型练习曲是现有练习曲系统的有效补充,通过动力定型训练能让练习者迅速明白:从“泛化”阶段过渡到“分化”阶段是建立动作感觉、促使技能形成的最重要环节。建立分化抑制(differential inhibition)越快越精致,掌握运动技能就越快越好,而动力模块中复合指序的高度密集投放,既是刺激本体感受器神经兴奋的良好手段,又是快速建立分化抑制的有效措施。所以,动力定型练习曲又被称为:练习曲的预备练习,有了这一补充,练习传统练习曲和乐曲的难度就会大幅度降低。

我们生活在比任何一位伟大古典作曲家更幸运的时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赋予了我们对原有教育体系重新认识和改进的机会,借助一门从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到了今天已经相当成熟的年轻科学群-----“运动人体科学”的力量,去寻找提高练习曲功效的奥妙,在无需改变原有练习曲体系的情况下,配合帅巴赫练琴操,并插入“动力定型练习”这样一个“预备练习”,便可让传统演奏教学系统轻松升级,大放异彩,以最小的变动和练习代价,获取最大的练习功效。

尽管付出了多年的代价,才从纷繁复杂的生物力学原理中提炼出这些“动力模块”,动力定型练习曲的诞生,终于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用简单的练习曲形式去吸取复杂生物力学养料的选择。

我始终认为,以更科学的训练设计,让更多人更简易轻松地获得演奏技能,实现演奏目标,是练习曲创作中永恒不变的原则,人类掌握技能的方法应该朝着简单化而非复杂化发展,这一切都有赖于科学的支撑。


动力定型练习曲的创作模式适合所有乐器,我们首先推出《帅巴赫钢琴动力定型练习曲》,它将分成多集出版,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唤起音乐界人士的关注,共同携手研究创作,陆续推出多种乐器乃至声乐的动力定型练习曲集。

期待通过“动力定型练习曲”这一技术新概念的应用结果,能促使乐器演奏的发展结果如同数码相机的发展那样,既能解放大众娱乐中的技术负担,又能满足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需要,让原本已经深受大众喜爱的器乐学习,成为人们今后更加乐意选择的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和艺术追求。

德国帅巴赫音乐协会会长

音乐演奏生物力学研究学者

Yiming Lin(林一明)

2012年8月

柏林


点击“在线练琴操”

进入“在线视频”!

点击“在线曲谱”

进入购买《钢琴动力定型练习曲》!

点击“网上商城”

  进入购买“旋转练习器”!

帅巴赫模式的核心作用

 1、提升学琴动作的模仿力;

 2、提升教琴动作的表达力;

 3、提升教琴动作的解决力。